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
早期的内部控制概念在会计文献中范围较窄。
1、20世纪30、40年代,内部控制主要集中于会计控制和行政控制,目的主要是通过减少盗窃和舞弊来保护公司的资产。
2、后来,因为出现了对国外代表的不法付款、贪污或类似的行为,所以焦点变为遵守法律和法规。
3、在80年代,焦点进一步拓展到了欺诈性财务报告。
4、现在,根据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审查延伸致与完成各种企业目标有关的整个企业活动范围,及此过程中固有的有关任务。
内部牵制制度阶段
1、L.R.Dicksee最早于1905年提出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他认为,内部牵制由三个要素构成:职责分工;会计记录;人员轮换。
2、George E.Bennett发展了内部牵制的概念,他于1930年给内部牵制制度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内部牵制是帐户和程序组成的协作系统,这个系统使得员工在从事本身工作时,独立地对其他员工的工作进行连续性的检查,以确定其舞弊的可能性。
3、20世纪40年代以前,通常使用的都是“内部牵制”,主要是为保护财产安全而设置。内部牵制的两个设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的错误机会较少;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其四项职能是:
实物牵制 如钥匙交两个以上的持有
物理牵制 如银库大门按非正确手续操作就会报警
分权牵制 每项业务由不同的人或部门去执行
簿记牵制 明细帐与总帐定期核对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1、1988年,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第55号《审计准则公告》,提出“内部控制结构”这一概念,该公告自1990年1月起取代了第1号审计准则公告的相关内容。这意味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了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
2、第55号公告指出:内部控制结构是指为了对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构成的有机总体,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及控制程序三个部分。
3、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
本网下载频道的资料是由会员发布分享,仅为提供给感兴趣读者学习研究使用,不代表本站同意该文档资料的立场观点。任何人不得把本网频道的资料作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核实后会给予处理。了解更多>>